他朝两人招了招手:“过来一下。”
李工和周毅对视一眼,快步走了过来,站在了秦奋身边。他们以为秦总要和他们聊一聊展会的成功,或者规划一下“昆仑”系列机床的未来。
“这次柏林展会,你们做得很好,辛苦了。”秦奋先是给予了肯定,但语气一转,便直接切入了正题,“但是,这还不够。”
“不够?”李工愣了一下,“秦董,您的意思是……量产的速度不够快吗?您放心,生产线的规划我们已经和集团制造部对接了,第一批标准化型号,最多半年就能下线。”
“我说的不是数量。”
秦奋摇了摇头,目光重新落回到眼前的“昆仑”机床上,语气变得无比严肃。
“我需要一台特制版的‘昆仑’。一台性能远超现在这台原型机的,真正的极限机器。”
气氛瞬间凝固了。
周毅有些不确定地问道:“秦总,您说的‘性能远超’,具体是指哪些方面?”
“所有方面。”秦奋的回答简洁而有力,“但我最关心的,是精度和稳定性。”
他伸出一根手指。
“我需要在现有基础上,把加工精度和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,再提高一个数量级。”
“一个数量级?!”
这一次,连一向沉稳的李工都忍不住惊呼出声,他的眼睛瞪得老大,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。
“秦董,您……您不是在开玩笑吧?一个数量级?那是什么概念?我们现在对外公布的精度是0.5微米,实际内部测试的极限在0.3微米左右,这已经是世界之巅了!再提高一个数量级,那就是要奔着30纳米去了!这不是机床,这是在造光刻机了!”
周毅也感到一阵头皮发麻,他用近乎梦呓的语气说道:“不可能的……这绝对不可能。硬件上,我们现在用的已经是全球能找到的最好的材料和配件了。主轴轴承、伺服电机、光学尺……没有一样东西能支撑这个级别的精度要求。软件上,控制算法可以优化,但硬件的物理极限是算法无法突破的天花板。”
对于他们的反应,秦奋似乎早有预料。
他没有反驳,也没有争论,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,问道:“如果,硬件不再是问题呢?如果我能为你们提供性能远超现有标准的新型轴承、导轨材料、乃至全新的驱动系统呢?”
李工和周毅同时怔住了。
他们是纯粹的技术专家,他们知道秦总和红星集团背后似乎有着深不可测的技术储备,之前的“石墨烯基超级电容”和“昆仑”本身就是明证。
难道……
李工深吸了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用最严谨的态度问道:“秦总,我还是想问一句,即便我们真的能克服重重困难,去挑战那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……我们到底要用它来加工什么?什么样的工件,需要用到这种级别的加工精度?据我所知,即便是最尖端的军工领域,比如高能激光武器的反射镜阵列,或是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整体叶盘,我们现有的精度也已经足够,甚至是有富余的。”
周毅也附和道:“是啊秦董,投入和产出要成正比。为了一个不存在的需求,去投入海量的资源研发一台‘屠龙之器’,是不是有些……”
他的话没有说完,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。
在他们看来,这是不理性的,是违背工程学基本逻辑的。
面对两名核心技术大将的困惑与质疑,秦奋没有直接回答。
沉默在巨大的车间里蔓延,空气中只剩下远处设备散热风扇的嗡鸣。
就在李工和周毅感到有些不安的时候,秦奋转身走到了自己放在一旁工作台上的公文包前。
他打开公文包,从里面拿出了一张用特殊防火防水材料制成的,卷起来的巨大图纸。
他没有说话,只是回过身,将这张图纸在面前一张空置的、足有两米长的金属工作台上,缓缓地展开。
“哗啦——”
图纸展开的声音,在空旷的车间里显得异常清晰。
李工和周毅下意识地凑了过去,将目光投向了那张图纸。
下一秒,两个人的呼吸,同时停滞了。
他们的眼睛瞬间瞪圆,瞳孔在看清图纸上那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、又精密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结构图时,猛地收缩。
那是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,完全超出了他们知识体系和想象边界的设计。
不,那甚至不能称之为单一的“零件”或者“构件”。
它更像是一个……微缩版的,拥有着无数精密联动关节和复杂能量传导回路的……工业核心。